2025-01-0609:47
來源: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編輯新年第一天,零售圈就出了一件大事。
1月1日,阿里公告宣布,阿里巴巴子公司及New Retail與德弘資本訂立協議,出售所持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全部股權。
傳言終于成真,大賣場要變天了?
01
阿里巴巴“拋棄”實體零售業務
新年第一天,阿里巴巴官宣“瘦身計劃”。1日晚,阿里巴巴發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 Retail與德弘資本達成交易,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大潤發母公司)全部股權,合計占高鑫零售已發行股份的78.7%。公告顯示,阿里巴巴將持續聚焦核心業務,提升股東回報。
△圖片來源:網絡
阿里巴巴對高鑫零售的投資始自2017年。2017年,阿里巴巴斥資224億港元入股高鑫零售,持有36.16%股權,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又斥資279.57億港元進一步增持高鑫零售,直接和間接持有其72%的股權,高鑫零售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并表子公司。
去年10月,高鑫零售發布公告,向市場告知有買家有意收購,如今交易最終敲定。
值得注意的是,接盤高鑫零售的德弘資本大有來頭,其背后董事長為國內PE大佬、知名女星陳好老公劉海峰。
公開資料顯示,劉海峰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早在1993年前后,劉海峰就在摩根士丹利開啟了PE生涯,2006年劉海峰加入KKR,曾任KKR全球合伙人,KKR亞洲私募股權投資聯席主管兼大中華區CEO等職務,2017年他離職,與同為KKR合伙人的華裕能創立了德弘資本,劉海峰出任德弘資本董事長。據官網顯示,德弘資本在過去30年間,德弘資本團隊投資了一系列在PE界具有開創性的項目,扶植了眾多龍頭企業,如蒙牛乳業、海爾、認養一頭牛、南孚電池、中糧肉食、圣農發展、恒安集團、百麗國際、現代牧業等。
其實,此次阿里選擇“放棄”高鑫并不意外。
去年2月,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在財報會上明確表示,“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這些也不是我們的核心聚焦。如果能夠完成退出的話,也是非常合理的。”
同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與雅戈爾(600177)集團達成交易,將所持全部銀泰股權以約74億元人民幣向雅戈爾集團和銀泰管理團隊成員組成的買方財團出售。加上此次出售高鑫零售股權,這兩筆交易累計將回籠近200億人民幣現金。除此之外,阿里管理層還可以從這兩家復雜的實體零售公司的管理工作中抽身出來,更加專注于核心業務。
02
大賣場要變天了?
事實上,作為昔日的零售霸主,大潤發也曾風光無限。
大潤發的歷史起步于28年前。1996年,黃明端和尹衍梁在臺灣開出了第一家大潤發超市,1997年,大潤發進入中國大陸。
△圖片來源:網絡
憑借良好的顧客體驗,大潤發發展迅速,在與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超市的競爭中,大潤發依舊脫穎而出,1999年,營收突破240億元,2009年憑借400億元營收超過家樂福,成為中國內地的零售冠軍。
2011年,大潤發與歐尚集團合并成立高鑫零售,同年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過1000億港元。財報數據顯示,2016財年-2018財年,高鑫零售的營收均超過1000億元,凈利潤逐年上漲,2018財年凈利接近42億元。至此,高鑫零售成為中國最大的實體綜合大賣場。
2020年5月,曾任阿里副總裁的林小海加入高鑫零售,接棒黃明端執掌大潤發。隨后的幾年中,林小海著重布局互聯網和新零售業務,提出“多業態全渠道”戰略,截至目前,高鑫零售旗下擁有大潤發、大潤發Super、M會員店這三個主力業態。
△圖片來源:網絡
從業績表現看,高鑫零售在2022財年出現首次虧損,數據顯示,2022財年-2024財年,營業收入為881.34億元、836.62億元、725.6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8.26億元、0.78億元、-16.68億元。
面對業績的大幅下滑,大潤發也在積極自救,2024財年共關閉了20家大賣場,并持續加碼大潤發super、M會員商店。同時由沈輝接棒林小海出任CEO,沈輝認為,“薄利多銷”是大賣場必須堅持的核心,要做到薄利多銷就必然發力自有品牌產品,去年9月27日,大潤發全新推出“大拇指超省”系列產品,并持續在自有品牌上加大投入。
事實證明,高鑫零售的一系列“自救”舉措已經初見成效。2024年10月15日晚間,高鑫零售發布了截至今年9月30日前6個月的業績報告,凈利約為1.5億元至2億元,同比實現扭虧。
從風光無限到業績大幅下滑陷入困境,再到主動改變尋找突破口,大潤發這一路走來其實是整個實體零售行業的縮影。
此前,永輝也曾在財報透露實體零售的當前困境:作為國內實體零售行業的龍頭企業,近年來零售競爭環境愈發嚴峻,外部環境沖擊以及部分居民消費習慣的改變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了較大影響。因此,永輝選擇主動轉型,向胖東來取經,斥巨資對門店進行調改,也掀起了實體零售行業的“調改風”。
△圖片來源:網絡
有業內人士分析,實體零售還是有發展前景的,目前超市面臨的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超市內部的人效低、加成太高,導致消費者更愿意選擇網購。去年以來的所有調改歷程,實際上都意味著各家超市對傳統超市模式的破舊立新,更是對新興消費趨勢的主動擁抱與積極回應,是行業蛻變的關鍵節點。
而資本似乎也沒有完全“放棄”實體零售,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入股永輝超市成為第一大股東,就給了整個行業信心,在“抄底”永輝后,永輝股價一路狂飆,市值一度突破600億。
不過,此次被德弘收購,能否讓大潤發得到同樣的“光環”,可能還需要時間驗證。
30000+
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
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
交易額10億